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经济活动的多角度系统分析总体框架
人类经济活动的多角度系统分析总体框架包括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时空分析等,具体可见下表。
从动因,即经济活动的动力来源看:人们的无限的需求(包括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和一般生理心理需求),与有限的供给(包括资源、技术和制度等多方面的限制)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学产生的最终的原因,即西方经济学中的所谓稀缺问题。就经济体制类型分析而言:包括现代市场机制,以及原始的自给自足和物物交换经济、资本主义早期自由竞争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等等。从经济运行过程看(主要指现代市场经济),包括生产要素的分工协作论、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论、经济稳步的增长发展均衡和周期循环波动论经济市场与政府监管失灵论等等。最后,从经济思想演变史看,包括贵重金属财富论、重商主义、劳动价值论、重农主义、边际效用价值论、市场资源配置论等等。
任何社会活动都有其制度前提,经济制度分析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特别是再分配制度)以及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由此构成一个国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就产权制度而言,包括私有制、公有制(包括国际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分配制度,包括市场要素初级分配制、政府二次分配制以及社会第三次分配制;关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机制是市场还是政府,中国采取了以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同时也要发挥政府有为的引导作用,即所谓的“两有机制”,即“经济活动运行”的“两有理论”。
(三)经济运行机制分析:包括需求供给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配置产品服务的市场出清机制、经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循环机制、以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两有机制”的集体体现)。
(四)成果效益分析:经济活动信息统计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以及经济技术进步等创新因素分析等。
(一)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发展的总量分析。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经济的均衡分析;经济发展的周期论及其调控;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循环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理论);等等。
1. 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结构分析:包括农业、建筑业和工业的五大综合产业链分析,如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土石方建筑销售产业链、非金属矿产和制品销售产业链、金属矿产和加工制品销售产业链、无机有机化工制造业销售产业链(此外,还有一个水热电气公用事业)。还包括服务业的以下四类综合性服务业集群:一类是产品服务业,即商贸物流交通通信信息服务业;二类是要素服务业,即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业;三类是生活类服务业,即食宿旅游文化娱乐服务业;四类是社会管理类服务业,即社团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服务业。
2.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分析:包括经济活动空间区域“点线面”占用形态分析、“点线面”空间区域区位分布分析、“点线面”空间区域组合分析(聚集与分散规律)、城乡区域经济市场运行分析、城乡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及城乡区域经济政府有效监管和调控分析等等。
(三)微观经济分析——经济发展的企业分析。包括企业性质与经营定位研究、企业组织管理研究、企业规划战略和文化研究、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研究、企业经济效益研究、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转型研究、企业空间区域布局与经营环境研究研究、以及企业政府监管和政策研究等等。
包括发展阶段分析和经济形态分析。从发展阶段分析看,主要分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时代、原始刀耕火种农业经济时代、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经济时代、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为主的经济时代(包括机械、电力和电子时代)、数字信息化经济时代(由语言文字信息化、印刷书籍信息化、机械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化演变而来)直到现代人工智能经济时代,未来可能会走向生物智能经济时代。从经济形态分析,主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原始的物物交换的经济形态、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形态、直到现代市场经济形态等。
经济发展时代与经济发展形态结合产生更多更丰富的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地理发生及演变论,前者论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逐步展开的基本顺利,如产业经济发展从渔猎开始,经过了原始农业、手工业、近现代工业、得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体;城乡区域则从原始人群、自然农业村落、小城镇、小中大城市、都市圈、直到城市集群等。
后者论述经济活动空间区域“点线面”占用结构和城乡区域经济布局体系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析(历史演变原因与动能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人类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形成和展开是从局部的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充沛的沿江沿河平原流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开始的,之后随着交通和科技慢慢的提升,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形成了现代化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如今,人类已进入数字信息化阶段,人类正在探索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人类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的最终顶层设计,将是怎样的,对此人们正拭目以待。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占用形态、区位分布和区域组合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学科角度的分析)
经济活动在地表空间区域上占用、分布与组合形成多层次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就成为经济活动地表空间区域分析的基本研究对象。应该说,以完善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科有不少,最重要的包含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区域调控政策论等四大类学科。这些学科都从各自不同角度,对共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各自既有差异又有许多共同观点的学科体系。
1. 空间经济学。重点是把地表空间区域作为资源性生产要素看待(包括区位和范围),研究经济活动占用地表空间区域的过程、形态及其原因,是对稀缺有限的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如何在人类活动竞争性需求间进行相对有效配置和充分的利用的分科之学。其中,又可分为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生产要素的供给论、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生产要素的需求论、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的占用形态分析(而区位分布论和区域组合论则属于经济地理学分析的范畴)。
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生产要素的供给论,主要研究地表空间区域作为资源性生产要素的性质(如有限性、不可移动性等),以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权属和法律关系、市场配置机制(级差地租和土地资产买卖价格)、空间区域配置效果以及政府监管责任等;资源性地表空间生产要素的区域需求论,主要是指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活动都需要占用宝贵的地表空间区域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稀缺有限的地表空间资源,就成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农业、工业、城镇和交通等经济活动对空间区域需求特点分析;经济活动对资源性地表空间区域的占用形态、及其原因和过程分析,主要是从纯粹空间区域角度,分析经济活动在占用国土空间的形态和结构。
一般认为,经济活动在占用国土空间的形态表现且只表现为“点、线和面”三种基本形态;原因是城乡居民点的空间聚集和分散、制造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连接城镇之间和城镇内部建筑物之间的交通线路的“线状”走向特征以及农田生态的“面状”分布特征(矿点、矿山和矿城则具有随矿产资源随机分布特征);人类空间区域开发的过程由“点线面”占用形态之间的客观关系所决定,即“点线面”具有“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有机组合关系和结构,并随着“点线面”本身规模和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地演变和升级,即逐步的提升其空间区域占用尺度的大小和层次。
关于“点线面”自身的演变:就“点”而言,可能经历农村居民点、乡镇居民点、小城镇和县城、地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直到首都;就“线”而言,可能经历乡村公路(土路、泥沙路)、县级公路、地市公路、省级公路和国道,以及从水路、公路、到铁路、飞机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等;就“面”而言,主要是农业开发规模会随后技术进步逐步扩大和集约化,生态保护和改善技术和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至于空间区域占用顺序,大体上是由“点(原始人群聚落)”到“线(沿河流平原和山谷平原开发)”,再由“线”到“面(全部国土的综合开发)”逐步展开起来的。
2. 经济地理学。重点是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等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点线面”占用形态在地表空间区域上的分布(区位和范围)与组合(聚集与分散)规律的人文地理分科之学。
从区位分布论看,又可细分为国土空间区域开发保护论(包括开发保护条件分析、开发保护方向与定位、以及开发保护途径选择等)、产业(与企业及公司集团)空间区域分布与布局论(包括杜伦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城镇区位论、以及交通通信线路选址论等)、以及企业布局选址研究等分支学科。国土空间资源开发保护论,研究的是国土资源的分布、比较利用和优化保护问题;
产业活动空间(区域)布局论,主要分析产业空间布局的条件要求、依托对象、形态特征和集群组合关系;企业(及公司集团)布局选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选址条件分析、最佳区位选择以及企业空间(区域)市场分析等。
从区域组合论看,包括分层组合和分区组合两方面,根据地表空间区域无限可分性,必须划分有限的层次和区块才能加以分析的数理原理:在分层上,经济活动的“点线面”占用形态分层组合主要是根据“点状”城镇居民点的规模、区位和特征,及其所直接管辖的空间区域和影响的空间区域范围,按照空间区域尺度大小形成由县域、地(市)域、省区和国域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在分区上,则各层次空间可以分区组合为若干大体相同尺度的区块。由此,就将无限可分的地表空间区域,划分形成了有限的多层次多区块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这就是下一个经济学学科要研究的对象。
3. 城乡区域经济学。重点是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对城乡区域经济分工和空间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及城乡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均衡市场交换价格和资源商品市场出清进行经济行为学分析,由此构成另一门经济学的分科之学。一般认为,城乡区域经济运行遵循着区域分工与市场一体化、以及均衡市场交换价格形成和资源产品出清(包括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品无长期库存的市场状态)。
就城乡区域经济分工而言,最重要的包含“点线面”三种基本占用形态本身的城乡区域分工协作,以及根据比较优势等区域性质所确定的“点状”城镇体系、“线状”交通通信线路以及“面状”农业和生态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还包括各层次城乡区域经济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就空间区域市场一体化而言,最重要的包含为实现分工效益而形成的大、中、小各空间区域尺度之内和之间的空间市场一体化,尤其是大中尺度的空间区域之间和之内的空间市场一体化(因为其产业类型和区域类型相对齐全)。
就市场交换均衡价格形成和资源产品出清而言,供需双方经过各自的竞争、博弈和磨合,最终形成均衡的市场交换价格,一方面使稀缺的经济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类型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和售罄,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市场经济的周期循环运行(否则就会出现价格波动和资源产品难以出清现象)。
另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人为任何目标可以划分任何区域(只要能自圆其说),而且进一步认为(城乡)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表某一特定空间区域范围内(包括作为整体的全世界),人类经济活动所有问题的经济地理学之分支学科,也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综合交叉分科之学。(城乡)区域经济学又可分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一般经济学研究(相当于地方经济学)、区域经济活动的内部空间区域结构研究(相当于地方城乡区域经济学)、以及区内外经济关系研究等。
其中,区域经济活动的一般经济学研究包括比较优势、总体战略和结构优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等,相当于世界或国别宏观和中微观经济学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这也是区域经济学有时被纳入宏观和一般经济学分析中去的一个原因;区域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结构研究,包括区域经济在更高层次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区内经济产业分布、区域内分工协作和空间市场一体化、区域内部差距调控与协调论发展等;区内外经济分析,包括区内外比较优势的异同、区内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区内外市场一体化联系等等。以上两种观点和认识并不矛盾,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可完全并存并相互补充,故都分别论述如上,读者可自行选择和判断。
4. 城乡区域经济调控政策论(包括行为监管、信息统计、市场失灵、政商失调和政策调控等五个方面)。重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区域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失灵和失调的角度,研究政府有效监管和调控的总体思路、内容和政策体系。就城乡区域经济均衡而言,经济活动的供需双方均衡在空间区域上的体现,是空间区域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空间一体化市场上生产要素和产品服务品的出清;然而,由于空间市场运行的失灵,可能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市场出清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就需要政府给与有为干预,包括中央政府为主和地方政府协助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干预措施(对土地、投资和市场等的干预)。就城乡区域经济协调而言,任何城镇居民点和其所在的区域,在整体空间区域体系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分工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水平和结构上都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差异能够最终靠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实践表明,城乡区域差距仅靠市场机制是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的,原因主要在于空间区域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其配置并不受市场的调节,另外对一些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与资本等)的配置,由于其市场配置所需时间过长而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就成为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看得见的手”。就城乡区域经济额持续而言,城乡区域经济活动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紧密关联,在经济外部不经济难以得到一定效果控制的条件下,这样的经济活动难免出现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当然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
总之,在城乡区域经济体系中,城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城乡区域经济区际差异关系、以及城乡区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有为政府对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干预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与上述“五位一体”的内容体系,共同构成了政府干预城乡区域经济体系。